如何在死线未至时,像死线已至那样高效?




本文作者:游识猷

QQ20151228-0

倘若你是个脑力劳动者,做的工作无定规可循,不能简单重复,需要不断激荡脑力、解决问题、生产灵感、执行创意……很可能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状态分为两种。

一是虚掷模式。无人打扰,时间大段,身体康健睡眠充足,咖啡零食一应俱全,双显示器机械键盘,网络通畅电脑正常……然后?你摸鱼打混,聊天追文,悠然不觉长日将逝。

二是救火模式。没有一点点防备,一条死线就猝然“砰”一声砸到眼前。我怎么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你一边恼火,一边突然发现,不论环境如何,处处皆可工作。网络有如龟速?先读现有资料。电脑出了故障?手机打字足矣。夜半可以加班,车上可以路演,嘈杂周遭,也不能令你分心丝毫……咬牙冲过截止线,你终于长松口气,要是平常有这效率,怎需如今这般累个贼死?

仍有余裕时不能自制,突发意外时,不得不透支未来资源来救急,而这种透支又让明天比今天更难捱,结果每天为着早该完成的事宜疲于奔命,一天比一天更难以自拔—— 一旦陷入这种“虚掷-救火”的循环陷阱,待办事项就往往越积越多,就像欠了高额债务的人,发现偿付欠款甚至利息越来越难。美国心理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和埃尔德·沙菲尔(Eldar Shafir)共同撰写的《稀缺》一书解释说,在资源富足时,大脑固然会掉以轻心。在资源极度缺乏时,大脑却也不能做出明智抉择,反而会孤注一掷,饮鸩止渴。

怎么解决?让大脑在“可控的稀缺”下工作。更具体地说,不妨先把你计划中的工作时间大幅缩减,譬方说……将每天的计划内工作,严格限于三小时之内——别小看三小时,坐办公室的美国人,平均一天真正工作的时间大概才90分钟。

“决心做得更少”,却能帮你“实际做得更多”——只因你一开始梦想的“每周五天,每天八小时,始终保持死线来临前的高效”,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未经严苛训练的大脑,不可能每天高效工作七小时。即使迫于极端压力而做到,也往往要付出透支的代价——透支其他未来项目的时间,透支自己的意志力,透支睡眠质量,乃至透支身心健康。救火模式正是如此。而内疚,自责,压力,焦虑,睡眠缺乏,没空休假,无暇与亲友相聚减压……救火时相伴而来的这些副产品,就像跑步时的额外负重,让你挣扎前行时,更加疲惫不堪。

想象如下场景,运动零基础的你决心开始慢跑,教练给了你这么一张健身计划:“每周跑五天,每天早上八点跑到中午十二点,休两小时,下午两点跑到六点,喔对了,记得负重十公斤。”

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怎么可能!我根本跑不下来,估计十分钟后我就会在地上摊成一张肉饼。即使我拿出被狮子追时的意志力跑完一天,此后肯定也得卧床休息,没准还是在医院住院部卧床休息。

正常人不会给自己定这种健身计划,然而,年复一年,人们却给自己定这种工作计划。

最常见的错误,是计划时无余闲,将日程塞得满满当当,执行时则“弹性十足”——大脑一边因虚幻的“今日有八小时可供(高效)工作”而安于低效,一边还随时准备删改计划,扑去救火。

你需要做的,是计划时有余闲,执行时无弹性。是说服大脑“今天只有三小时可以工作”,让大脑悚然一惊,抖擞精神,像救火时那样目标明确,执行坚决。而日程表上留出的大量“余闲”,实际上是给你处理那些必然会出现的“突发状况”。如此,你就不至于因为各种“天降任务”而一次次推迟原定计划,导致最后主线任务反而挫折不断,难以进展。一个无法执行的计划,等于没有计划。而一个真正可执行的好计划,则一定会让你更高效。

6a4dabedgw1ezfmi6qyq6j20gy0isdlc

关于

本文除非获得作者同意,不得转载(作者联系方式:新浪微博@游识猷

题图由海洛创意提供。

aogate.com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如何才能修炼出强大的“气场”?

文:陈秋月 丨 壹心理专栏作家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一个人出现在某个团体的时候,所有成员都会不自觉地被Ta吸引;Ta成了整个世界的的中心,Ta的言谈举止散发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你的注意力无法离开。这种 ...

思考时脑海里的声音是什么?

编者按:当你在阅读这句话时,听到你内心的朗读声了吗?它无处不在,却鲜有人知其存在的缘由。怎么,你的好奇心已经蠢蠢欲动了?别着急,接下来这篇文章,或许能带给你一些启发。文:Ozone Tsui|授权转载自公众 ...

精选|怎样才能更好的投资自己?

本文授权转载自「改变自己:wechanger」这篇文章教你如何真正地投资你自己,并且能在将来得到回报。现在怎么做决定着你在未来是否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创作者、更好的开发者(如写 App 或游戏的工程师)或 ...

自恋甚至自负的人,能创业成功吗?

picture from 500px by Richard Desmarais.文:唧唧堂研究人Sherry | 首发于唧唧堂,作者:唧唧堂研究人Sherry 在国内愈发浓厚的创新创业背景下,这期文章我们来谈谈近期创业相关的管理学研究中探讨的一个 ...

关注公众号,进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