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菊红·听花有声│壹心理专栏作者
现在微信让人们相互联络越来越方便,但是,人们心中的深层需要却未必能得到满足。内心中的孤独、害怕、冲突,有时会凸显出来。
·被玩坏的微信圈·
最近微信圈时不时收到这样的信息:
"微信升级了,不要让拉黑你的人占用你的空间,你也试试吧,复制我的消息,找到微信里的设置,通用,群发助手,全选,复制粘贴消息发送就行,谁的名字变色了,删掉就行!"
"打扰了哦,你也清清吧。不用回。试试吧,复制我发的消息,找到微信里的设置,通用,群发助手,全选,粘贴复制的信息发送就行,谁的发送失败了,就是把你拉黑了,你再扔掉那些尸体就OK啦,不发不知道,一发吓一跳。"
·悲哀的信息噪音·
如果你收到这样的信息,大概内心多少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情绪反应强烈一些,会转而对发信息的人产生厌恶感。知乎上对这个现象有几种回答很有代表性。
回答之一:"常常收到的,都是基本不联系的,一般就是收到一次拉黑一个。"
回答之二:"别发这些无聊的话了,直接发红包吧,如果我没加你,那么就不会领取你的红包,你也没有损失,如果我领取了你的红包,你可以确认我没有删你,这样我们还是朋友关系。多好啊!"
回答之三:"非常不喜欢,因为真正把你删了的人收不到信息,收到信息的却会收到你质疑的伤害。如果你记得你的朋友,你肯定会联系的,有没有删你,一联系就知道了,你都想不到联系的朋友,即使把你删了又如何,未必微信多几个人,就真的卡了吗?"
回答之四:"收到才发现,原来没删除他啊,那就删除咯。"
回答之五:"这就好像在现实中逮着每一个你认识的人,问,你讨厌我吗?讨厌我,我就再也不给你说话了,不讨厌我就不用回答"
这些回复者或用直接或用幽默的方式,在表达自己的愤怒,人的深层需要中也包含着被信任的渴求,如果无端的被别人质疑,也会触发愤怒。这样发起者的内心冲突就演化成了现实中真正的冲突,离最深层的需要、与人建立连接的需要,越来越远,起到了南辕北辙的效果,人与人之间更加疏离,也更加冷漠。
·人最深的渴望就是与人产生连接·
发这些信息其实是疏泄自己情绪的一种渠道,是表达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与人连接的一种渴望。
从传统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样的表达方式,有着挑衅的味道,说明发这样信息的人们的内心是有冲突的,他们有不接纳自己的地方,于是在假想中,他已经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被他人抛弃的人。
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逻辑,你把我拉黑,我要报复,我也把你拉黑。这一过程是无意识运作的,运用了投射的防御机制,把内在的冲突投射到了现实中来,在现实生活中上演了一场真正的"战争"。同时也运用了外化的防御机制,本来是自己不接纳自己的某个部分,自己讨厌自己的某个缺点,就外化为是别人抛弃了他,他就能够把本来是对自己不满意引起的愤怒,转而外投到别人身上,这样他自己就能好过一点,避免了自己攻击自己。
从自体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科胡特所说的自恋包括三个方面,夸大自体,理想化自体和另我自体。夸大的自体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理想化的自体渴望得到他所尊敬的人的理想和力量,以便在危难、挫折时能受到保护;另我自体渴望有人能平等而又亲密对待自己,彼此间可以相互分享智慧和技能。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就可以简单的把微信圈的朋友划分为三部分,看看哪些人经常肯定你,满足你夸大自体的需要;哪些人是你崇拜的对象,可以满足你理想化自体的需要,哪些人是可以和你有平等的关系,让你感觉很亲和,满足你另我自体需要。
其实发这样的微信,也无可厚非,一方面这样做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人际关系,更清楚地知道,哪些人是值得自己付出的。以便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对自己更有益的关系上,这样能节省不少心理能量。另一方面也是表达自恋的一种方式,测试一下自己在别人的眼里到底重要不重要,经过测试,如果对方没把他拉黑,会满足他的自恋。当对方把他拉黑了,他的自恋就会受挫,进而暴怒,把对方删掉。自恋是人的天性,反映在人际交往中,就是我和你交往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在你眼里我是谁。如果在你的眼里,我已经被你拉黑了,那你对我来说你也就不存在了。
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说,人最深的渴望的之一就是和他人产生连接感,像胎儿在子宫中通过脐带连接母体一样;像婴儿依恋母亲一样,这样才能有安全感。随着胎儿逐渐长大,降临在人间,那家庭就像一个稍大的子宫,可以保证孩子的安全。当一个人长大成人,整个社会文化就是更大子宫。
以前,人们生活在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中,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在一个地方,人与人的关系可以维持很久。这种稳定的社会结构,很好的满足了人们这一需要。但是,现在时代飞速发展,人们离开故土,分布在山南海北,很多人是处于一种漂浮的状态,人与人的交往变得面具化,浮浅化。而内在更多感受到的是深深的孤独和恐惧。一种无根的感觉,一种失去连接的感觉,人们用转发这种微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恐惧。其实人们真正想表达是--
"我很在乎你,我希望你也能在乎我,希望我们保持联系。"
或许,我们真正需要提升的是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沟通,真正能够传达出你与人连接的渴望,传达出温暖和爱。
- End -
李菊红:意象对话心理师,自体心理学取向心理师。
“我愿意和你在人性深处相遇,和你一起面对心中的伤痛,找回自己的力量。”
咨询微信号:ljh20130325
责任编辑:L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