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闹闹妈丨壹心理专栏作者
我们家三个孩子,有时候看着让人觉得奇怪。8岁大的姐姐,时不时会哼哼唧唧地叫唤:你们陪我玩嘛!怎么都没人陪我玩啊!
但是两个弟弟,才两岁,却常常可以独自看书,独自摆弄玩具,消磨时间。
照理说,是越小越黏人啊。我家怎么是倒着来的呢?我仔细琢磨,发现这和陪伴方式很有关系。
姐姐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独生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围着她转,她从小就很少有自己独处的时间。但两个双胎弟弟属于“批发”,再加上我坚持三个孩子一起带,大人忙于那些必须且紧急事项,所以他们常常需要自己打发时间,时间一长,也就变得可以自得其乐。
当孩子越长越大的时候,就会越来越觉得:独处真是一种能力。对孩子过度地关注、陪伴、亲昵,反而会带来很多问题。
过度陪伴会影响注意力
过度陪伴,带来最为明显的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我家姐姐身上就表现得特别明显。
我现在还记得小闹姐一周岁在家里爬梯子。爷爷是个摄影师,一看到这么精彩的画面,马上拿出照相机,指挥:闹闹,看这里看这里。奶奶在边上护着:闹闹,当心点哦!外公在厨房烧饭,一走出,就举起大拇指夸:闹闹,都会爬楼梯啦!
爬一次梯子,就如众星拱月。这在她出生后的6年里,常常发生。
有时候,房间里没有她的声音,奶奶都会出来叫一声:闹闹,你在哪里?闹闹,你在干什么?
所有人都想给她最好的照料,总有人逗她玩,一遇到困难,只要她一叫唤,绝大多数时候,也都会有人来帮助她。
所以,她到了读书的年纪,也总是需要人陪读。人一走开,就会走神。
对陪伴错误的理解,后果有这么严重,你造么?
独处激发的感受可以促进学习
大人无时无刻的陪伴,还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进度。
要知道,我们的大脑是通过“感受”来学习的。每一次感受,大脑中的额叶就会把它变成一个画面。这一“感受到的画面”会和此前储存的画面进行比较。如果完全一致,就会按照原有的路径做出回应;如果完全不同,就不会做出回应。
如果有一定程度相符,事情就变得有趣:以前的脑细胞活动模式会被进行扩大改造,新画面和原有画面会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扩展画面。
这种学习模式,想要有效吸收,就需要满足两点:1、自己习得;2、逐渐习得。
我有一次在浙大遛娃玩沙。一起玩沙的还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爸爸带来的,一个是奶奶跟着的。玩了没几分钟,奶奶就说:沙子都进鞋子了。太脏。别玩了。拖着孩子离开。爸爸带着的孩子玩了大约半小时,跟爸爸说,鞋子进沙了。爸爸问:那怎么办?孩子想想,一屁股坐沙堆上,脱鞋子了。
同样都经历了沙子掉进鞋子这件事,两个孩子各自会收获什么?奶奶带的孩子记得:沙子很好玩,我没玩够。爸爸带的孩子会知道,鞋子里进了东西,可以脱鞋子倒掉。
所以,对孩子来说,让他有独立的空间去感受,去接触事物,很重要。因为只有他才真正知道,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有多不同,还是有多熟悉。
很多时候,成人的想法会和孩子有很大区别。旅游的时候,这种差异表现得特别明显。当成人面对宏伟的建筑大声惊呼的时候,小孩可能正忙着捡楼下草地里的碎石子。
所以,孩子自发寻找合适的学习资料要比我们告诉他来得更有作用。
对陪伴错误的理解,后果有这么严重,你造么?
独处可以激发创造性
现在知识更迭速度太快,再加上知识也都变得可查询,所以,博闻强记没什么了不起,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是什么?其实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孩子来说,什么时候最可能产生问题——他独处的时候。孩子想拿放在高柜上的玩具,手却够不着;想去捞水里的小鱼,可是小鱼太滑……
如果孩子身边有大人,事情会怎么样?要拿玩具,我帮你!要捞小鱼,我帮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需要孩子去思考该如何解决了。
但如果没有大人帮忙,就需要孩子自己想出解决办法。创造性思维往往就是在这种时候产生的。
对于一位成人来说,跳绳也就是跳绳,皮球也就是皮球。但是,对孩子来说,跳绳可以变成铁丝网,可以变成钓鱼线,可以用作吊篮……
没有了大人在边上规定的条条框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能得到发挥。
对陪伴错误的理解,后果有这么严重,你造么?
最好的陪伴是:在场,不打扰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独处的能力。
0-1岁时,他们会躺在床上咿咿呀呀说话,自己玩弄着小脚丫;1-3岁时,他们会和自己的玩具交流;3岁以后,会设计游戏,给喜爱的玩偶设定角色,主宰游戏……
哲学家周国平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独处是一种能力》,他认为,能够独处才意味着这个人拥有自我。叔本华比周国平走得更远,他把不能独处的人基本上当作一种低能,认为热爱独处,才是热爱自由。
客观的说,独处就是一个和自己相处的机会。一个人不善于面对自己,也是一种欠缺。
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没有陪伴,并不安全。如何才能做到陪伴而不过度?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场,不打扰。
没有大人的干预,孩子可以自然而专注地独自玩耍。但当他需要陪伴时,他抬头四下观望,就会发现父母在不远处关注着他。
对陪伴错误的理解,后果有这么严重,你造么?
——The End——
原题:对陪伴错误的理解,后果有这么严重,你造么?
闹闹妈:二胎是个双胞胎,因而成为了三孩妈妈,于是专心带起了娃。自称“一孩照猪养,二孩照书养”的逆向典型,在比较中更知育儿对错。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妈咪OK”:港大教育学博士主创、受高知妈妈欢迎的原创育儿号。关注0-5岁宝宝的智商情商、大脑科学,也分享有关睡眠、喂养、小儿护理、疾病等育儿心得。
责任编辑:晨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