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壮丨知乎
信息的内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是更新自己的图式的过程。而图式,就是个体有组织的经验网络。
你是不是开始犯困了?忍一忍,让我给你看个例子。
这是个啥?
你会说——狗。
那这又是个啥?
你会说——也是狗。
那这是个什么?
你会说——还是狗。
这三条狗,从体型到外貌差异都很大,但是你都知道一个事情,而且反应很快——它们都是狗。
因为虽然彼此千差万别,但是你的脑子里面拥有一个与狗相关的足够复杂的经验网络——这个“图式”——可以帮你有效地将外界信息成功转化。
但是,每个人的图式不一样,是一个活到老发展到老的过程。
图式不够丰富导致信息转化率偏低会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
很多人认为相比较下,左边的更接近他们内心“狼”的图式,而非“狗”的图式。于是:
到底是狼还是狗?
如果当地人图式中的经验足够丰富,就不至于出现这样的惨事。
但是,人们就会开始产生分歧,因为这跟你现有的图式可能有矛盾,你的信息转化率下降了。
回到正题来。
你看书过程中转化率偏低的问题的本质跟上面讲的狗的识别是一样的。你看书中碰到了太多对你而言介于“狼”和“狗”之间的内容,搞得自己都晕晕乎乎的。
你的图示中,“叶壮”是一个挺正常的名字,你一看就能成功获取信息,但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呢?后者可能并不存在于不熟悉历史的你的“人名”图式之中,你的转化率自然高不起来。
我妈到现在都不愿意跟我看中文字幕的外文电影,原因有二:一是人名、地名等等太长太怪,二是看画面就顾不上看字幕。这都导致她看电影获得的信息难以保持连贯,自然会看《逃离德黑兰》都能睡着。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妄言谈谈抛开了生理因素的改善方法。
增大在阅读中牵扯的图式。我爸最近突然爱看经文典籍,以前他从来不看的。不过跟我一谈起来我发现他基本都在说他在与自己的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的阅读心得,至于经文本身到底在佛法上有什么高论他并不在意。至于我,在阅读 @杨钒 跟我推荐的《认知神经科学》的时候,基本上完全不是本着为学而学的心态读的,在阅读过程中,大量牵涉了与我需要培训的内容与客户相关的要素。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就事论事地使用狭隘的图式,未必完全有利于信息的转化。别为了学而学,这样要学进去需要太高的觉悟,难听点儿说,“功利”些去看书吧,让书跟你结合的更紧密点儿,时时觉得书中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太痛苦,在里面找到自己,信息转化率就上来的。
情绪化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情绪。你说看书枯燥——做实验也枯燥,传说牛顿照样把怀表给煮了。你看小说看得“兴致盎然”,是情绪化的结果。你在高考前作习题集的时候,做出一道很难的几何题,四十分钟仿佛一晃而过,你也有种登顶珠峰的感觉不是吗?李大眼的《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看着带劲,自然不犯困;法律条文、规章制度、教材解析呢?从李大眼到热血网文、后宫网文、耽美网文,让人爱不释手的原因在于能勾起情绪,勾起情绪的原因在于和个体的图式以及感兴趣的主题结合的非常紧密——为了不犯困,就要敢于让书本触碰自己的G点。不过G点难找,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专注有道“门槛”。看书这事儿,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渐入佳境的,很少有人抓起一本书来立刻就津津有味起来——这种情况不是人太优秀就是书太优秀。咱们也没必要追求像个嗜读的病人一样见书就上,别给自己太沉重的包袱。请你说服自己接受这一点:专注地看书是有一个很虚无的门槛。放慢阅读速度、理清文字思路、优化阅读环境——都是为了让你更快地摸到这个门槛。在很多情况下,过了这个槛以后,速度自然提升,思路自然清晰,环境自然变得无关紧要。
选择信息通路。《三国演义》太厚你看不进去,你看电视剧嘛,你为的是知道诸葛亮到底有多么“多智而近妖”,又不是为了炫耀你看过四大名著。声音、图像等等具体的信息,有时候有比文字更有感染力、更高效的转化。如果看书就能解决一切信息纳入的问题,还要我们培训师干什么。事实上,多感觉通道的信息输入,的确会给你既有的图式带来更直观的信息和更直接的改变,但缺陷是有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己的个性化思考。看书是个手段,如果你阅读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就应该着眼于“获取信息”而非“阅读”,这上面结果导向一点没什么错。但如果你阅读就是为了“享受阅读本身”,那请原谅我冒昧的问一句,如果你压根儿就不享受你对当下这本书的阅读,你还读个什么劲啊?
以上是我关于“改善信息转化率偏低的问题以更好地阅读”的一些看法,但愿能帮大家看东西时没那么容易打瞌睡。
好,都醒醒,下课!
拓展阅读:为什么有些人一看书就瞌睡?
本文由知乎用户 叶壮 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 叶壮。
暂无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